彩神vII-彩神vII
彩神vII2023-11-30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

  《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引发热议——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文化市场新观察)

  核心阅读

  正在播映 的《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引发热议。近年来一批科幻影视作品相继涌现 ,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 ,在世界观建构、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 、类型化探索 、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 的长足进步。国产科幻影视剧,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 的蓝海 。

  今年春节期间,科幻题材影视作品成为人们关注 的热点,无论是电影《流浪地球2》 ,还 是电视剧《三体》,都引发了热烈讨论。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时,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 :“从《流浪地球》开始 ,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了。”4年过去 ,《独行月球》《明日战记》《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相继涌现,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 ,在世界观建构 、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类型化探索 、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 的长足进步 。国产科幻影视剧,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 的蓝海 。

  科学顾问

  赋予影视“历史 的质感”

  导演郭帆问 :“您心目中比较理想的科幻片 是什么样貌 ?”

  刘慈欣回答 :“如果我们的科幻片能拍得像未来的历史的话 ,那么它对我们的意义就更大一些。”

  在电影里呈现出“历史 的质感” ,成为郭帆创作《流浪地球2》的目标,这对影片中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 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喷射蓝光的行星发动机 、洞悉一切 的量子计算机、直冲云霄的太空电梯……《流浪地球2》中 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这些“硬科技” 是由一系列严谨缜密 的想象 、设计 、计算、推演得来的,多名中国科学院 的科学家作为科学顾问,帮助影片完善世界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

  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的片尾字幕 ,曾用单独一屏展示了“科学顾问” 。该片导演张吃鱼透露,科学顾问从筹拍阶段就已经介入,“比如 ,返回舱起飞时,指挥口令倒计时最后念‘零’还是‘点火’ ?我们必须向专家求证 。”

  2020年,国家电影局 、中国科协印发了被称为“科幻十条”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 的若干意见》 ,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 、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 ,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 。随后,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牵头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并从航空航天、天文与物理等领域,聘请了一批两院院士、权威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顾问库专家,为科幻电影剧本创作、影片拍摄等提供专业咨询 、技术支持、科学把关等服务,不断提高我国科幻电影科技含量和科学魅力 ,不断扩大中国科幻 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 。

  此外,2020年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首个由优秀科学家和电影人组成的跨界交流平台 ,第一批成员包括古生物学家汪筱林 、恒星级黑洞首席科学家苟利军、计算数学家刘歆等科学家,以及陆川 、郭帆 、陈思诚等电影导演。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 是《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中 的一员,他为影片贡献了关键理论——人在回路,为影片中超级人工智能的诞生提供了科学概念基础 。

  “好 的科幻影视剧一定要扎根于现有 的科学认知。无论是对科技概念的认知,还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 ,都必须让观众感觉 是有可能发生 的,要设计出一个可信又完整 的世界观 。大到重要的科技概念体系的设计,科技产品 、场景 的科学解读 ,小到一些技术 的名称、设备的外观,机构的名称 、人物的职务 、组织 的架构等。”王元卓说。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创作团队在前期花费了3个多月 的时间采访射电天文 、天体物理、纳米技术 、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 的科学家 。

  有评论家认为 ,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 的翅膀,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 。从这些作品开始 ,国产科幻影视剧真正踏上了具有科学理论支撑 的旅程 ,这无疑将让艺术创作 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 ,当观众围绕这些作品中的理论 、现象展开讨论时 ,也会受到更多来自科学的滋养。

  科技发展

  支撑高工业级别 的大片

  1月30日,中核集团“喊话”《流浪地球2》 的一条微博引发关注 。“#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微博海报上“我们致力于将科幻变为现实” 的壮语 ,透露出科幻影视作品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家队”纷纷加入这次“喊话” 的行列。“大国重器” 的联动,令人感佩中国科技不断提升的决心。

  曾经 ,中国的科幻影视作品成本较低 ,构想相对简单,影响力也有限 。

  《流浪地球2》上映后 ,郭帆说,他对于拍摄高工业级别 的大片更有底气了。这份底气 ,一方面来源于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科技 的发展,为国产科幻影视剧 的创作提供了土壤和支点。“观众经常看到航天员出舱、中国空间站建设等新闻,所以电影中呈现这些科技成果的时候,观众会相信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

  底气的另一部分 ,则来源于我国近年来生产制造业水平 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带来的全新 的技术手段。

  郭帆举例说,在创作《流浪地球》时 ,很多特殊道具的制作要学习国外团队。“而《流浪地球2》里95%以上的道具,从车辆到外骨骼装甲,不管是硬质 的还 是软质的 ,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去完成制作 的。这有点像 是‘弯道超车’,不 是说我们一下就超越了好莱坞几十年的积累 ,而 是我们的进步 是建立在中国科技发展 的基础上的,是符合发展规律 的。”

   是否能做好生物视效 , 是衡量特效水平 的直接标志 。据了解,在《独行月球》里,金刚鼠刚子 的总镜头量占到全片特效镜头的20%,很多镜头持续做了一年多。其中刚子咬了一口饼干 ,身后背景变成了大草原的镜头 ,就迭代了非常多的版本,耗时11个月。

  建设一套完备 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需要设备和技术 ,更在于流程和标准。《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 ,郭帆工作室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 ,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业 的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流程 。“经过这几年 的努力,我们追求 的目标不再是单一镜头做得多么精美 ,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几千个相对水平不错 的镜头制作 。”郭帆说 。

  科幻影视剧的热播 ,也映照着中国科技 的蓬勃发展。

  “科幻是基于科学 的幻想,科技是科幻 的基础,科幻 是科技的未来。面向未来思考,也许科幻将来会变成现实。”杨磊说 ,“比如制造《流浪地球2》里的太空电梯,需要《三体》中物理学家所研究的纳米材料 。我们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了解到 ,这种材料 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未来能够量产 ,也就意味着太空电梯将成为现实。可以说 ,科幻影视作品本身就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许多观众在看完《流浪地球2》和《三体》后对作品中 的科学设备 、理论展开了讨论,有的还提出了质疑。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科幻作家吴岩认为 ,这种交流 、碰撞有利于科学普及和传播 ,“科幻题材 的影视剧在客观上普及了科学知识 ,提升了公众对科学 的兴趣 ,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

  吴岩表示 ,科幻影视作品本身也有助于对电影技术的革新。“比如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 ,用十几年时间摸索出了3D拍摄技术,此后 ,3D拍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在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中 ,也有可能诞生新 的拍摄技术 ,从而推动影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科幻文化

  拓宽人类思考 的疆域

  《流浪地球2》上映后 ,一名小观众写信给王元卓 :“电影里 的人类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了,笨笨这样 的机器人非常智能 ,为什么不让它们去月球 ,而是让那么多宇航员去呢 ?”

  王元卓在回信中写道:从现实设定来讲,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只有经过高强度训练 的人才有可能胜任 ,而人工智能尚未发展到相应水平;更为重要 的在于 ,电影是要有情感 、有矛盾、有冲突的 ,如果任何任务都可以由机器人去完成,那么就看不到人的情感流露了。

  对于科幻影视剧来说 ,科技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科学技术和故事情节之间如何达到平衡?采访中 ,专家和创作者们一致认为,科幻影视作品不是科学纪录片 ,它需要幻想设定 ,最终服务于故事情节 的发展 。

  “科技不能成为剧情的绊脚石,更不能束缚影视剧的情感表达 。”王元卓说 。4年前 ,王元卓因其为女儿手绘 的《流浪地球》讲解图而走红网络 ,几年来 ,他创作的《科幻电影中 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已出版3部。他觉得,《流浪地球2》是在全球视角下 的大片,“在这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的设定下,中国人不但有话语权,有主导力,还有责任和担当,这一切 是让观众感到非常振奋的真正原因 。”

  郭帆表示 ,《流浪地球2》希望传递出 的是中国人对“团结”的渴望和坚守,“在科学技术 的包裹下,这部电影传递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科幻电影要植根于中国文化 ,再结合我们今天 的技术去完成中国式 的表述,这才 是属于中国人自己 的科幻电影。”

  科幻影视剧 的视觉化呈现,也为人们更好地走近广义 的科幻文化拓宽了渠道 。“科幻文学为科幻影视剧 的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但阅读科幻文学需要很强的想象力 ,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三体》总编剧田良良说 ,“影视剧就是打开更广阔的科幻文学 、科幻文化的钥匙 ,它能够通过视觉化呈现,把复杂的理论和故事变得更容易理解 ,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科学 的世界 ,进而拓宽人类思考的疆域 。”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仍然不足。随着综合国力 的增强 、科学技术 的发展、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有理由相信 ,中国科幻影视作品 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百花齐放 的春天 ,在世界科幻影视作品之林书写自己的传奇 。(本报记者 刘 阳)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第10版)

彩神vII

【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共筑全球新“气候” ,中国从未缺席******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 :共筑全球新“气候”,中国从未缺席

  ——专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

  中新社记者 李金磊 彭大伟

  “要么一同采取行动,要么一起自杀。”今年夏季,面对极端天气频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

  洪水 、干旱、极端风暴和野火,异常的气候变化让人类面临严峻考验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巨大 的威胁和挑战 。

资料图:拉马乡鲁南山风电场。李益民 摄资料图 :拉马乡鲁南山风电场。李益民 摄

  “人类燃烧化石能源排放 的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上升 ,升温又带来了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一些变化 ,比如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并产生相关 的粮食生产 、能源安全等风险。”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说。

  “我们必须要加速采取行动来拯救人类自身。”王毅表示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以及去年通过 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人类必须要采取统一的行动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 ,中国根据自身 的能力不断更新 、提升目标 ,从“十一五”时期提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十二五”时期提出“国家自主贡献”,再到2020年提出“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 ,有力推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

  十年来,中国“逐绿而行”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取得显著成效 ,一个“只此青绿” 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 。

  这十年,中国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风电 、光伏装机量、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球之首。

  中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4% ,同时建立了全国碳市场机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

  同时,中国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世界森林密度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全国增绿面积占全球四分之一 。

  “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并未脱钩,但 是中国以更少的能源支撑了经济增长。”王毅表示 ,一方面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转变能源结构 ,中国在一些重要的产业特别 是可再生能源设备、动力电池制造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在全球碳减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受到全球疫情、经济低迷、能源和粮食危机、地缘竞争 ,以及一些国家气候政策“回摆”等多重挑战 。

  王毅认为,发达国家应加速自己的行动 ,同时也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并为其留出更大 的发展空间 ,而不是“忽悠”发展中国家作出不切实际的减排承诺 。在复苏和应对过程中,要找到一条推进高质量公正转型 的路线 ,以更加节能和可持续的非化石能源 的增长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提高适应能力 ,来弥补在减缓 、适应 、技术 、资金 、领导力等方面 的赤字,共同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完)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

  中新社记者 :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布《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报告警告称:人类正朝着错误 的方向前进。如果不采取更加雄心勃勃 的行动,气候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将越来越具破坏性。为什么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哪些挑战?

  王毅: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揭示了人类的行动跟目标之间相距甚远 ,特别是要实现升温在1.5℃之内 ,现在 的行动是远远不够 的,甚至说要增加七倍 的努力,这 是一个巨大 的差距。

  气候变化首先 是一个科学问题,人类燃烧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所产生 的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温度上升 ,升温又带来了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一些变化,比如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并产生相关 的粮食生产、能源安全等风险 ,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速采取行动来拯救人类自身 。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 ,再到《巴黎协定》以及去年通过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人类必须要采取统一的行动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 是减缓,就是要减少化石能源 的消耗或者依赖 ,同时要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开发和利用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另外一方面是适应,地球 的地表温度还在上升 ,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 ,同样也要采取更多行动来做这项工作 。

江苏常州“渔光互补”光伏发电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泱波 摄江苏常州“渔光互补”光伏发电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哪些贡献 ?

  王毅:在国际层面,中国推动气候多边进程,并促进一系列国际气候规则 的达成。在国内层面 ,中国在“十一五”时期提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时期提出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2020年提出“双碳”承诺 ,都有力推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的进程。中国根据自身的能力 ,不断在更新 、提升目标,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做出积极而具有引领性 的贡献。

  中国现在已经是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方面需要与各国合作采取行动,同时也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并没有脱钩 ,但是中国以更少 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增长。

  同时 ,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迅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已经接近11亿千瓦,已占全部电力装机 的44.8%,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近2.5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总发电量的约30% 。一方面控制化石能源 的消费,另一方面转变能源结构 ,更多去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减少由于能源 的增长所带来 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在一些重要 的产业上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设备 、动力电池制造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在全球碳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王红坚近日表示 ,绿色合作不可能在真空中推进 ,不可能一面搞地缘对抗 ,一面要求别人无条件合作 。该如何破解这种困境 ?

  王毅 :应对气候变化 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整个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下 ,零和博弈 的做法 是不可取 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仍然 是基础。

  发达国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力度 ,也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并为其留出更大 的发展空间 ,而不 是“忽悠”发展中国家(作出不切实际的减排承诺) 。各国要以更加节能和可持续 的非化石能源 的增长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提高适应能力,弥补在减缓、适应、技术 、资金、领导力等方面 的赤字,共同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把安全 、气候保护、经济复苏和增长统筹起来,这很重要。

  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以及通货膨胀等很多非气候因素跟气候问题交织在一起,怎么更好去统筹处理这些问题 ,也需要我们做更多 的研究 ,采取更加务实的行动 。

  同时 ,竞争也是不可避免 的,特别 是在技术领域,要通过竞争来促进创新,通过竞争来降低成本 ,但合作 是主流,所以应该把握合作 的各种机会,同时也要为竞争做好准备 。

  中新社记者:气候变化是超越国家 、超越意识形态 的全球性挑战,但 是近年来 ,个别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表现出气候单边主义倾向,对国际气候条约合则用 、不合则弃,给全球气候治理合作带来严重阻碍 。该如何克服气候单边主义倾向,促进开展务实的合作和行动?

  王毅:气候单边主义有两种倾向,一是不合作,不承认气候变化的事实,就像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 ,采取了不合作 的态度,影响了全球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

  二 是不尊重现在的多边规则 。很多发达国家只是单纯要其他国家提高目标 ,要更有雄心 ,更有力度 ,但是忽视了这些国家的转型路径和替代方案 。

  中国同意不断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但 是需要一个公正 、安全、平稳 的转型。这一年来 ,欧洲经历了乌克兰危机 ,也经历了能源紧张 ,说明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更科学合理 的路径 、更明确的替代方案来实现目标。

  我们要防止单边主义 ,走多边主义 的基本路径,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 ,必须要促进双边、多边 的交流合作来增信释疑 。

  中国一定要坚定方向 ,保持力度和节奏 ,同时要通过国际传播来讲好中国故事 ,跟其他国家分享“双碳”的实践、经验、技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

白鹤滩水电站。东方电气供图白鹤滩水电站 。东方电气供图

  中新社记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维护全球气候治理公平正义 的基石。但 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却通过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碳关税)”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排放责任 、转嫁减排成本 ,试图无形中消解这一基石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

  王毅 :对此要有全面 的认识,欧盟拟单边采取 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 是否破坏现有的一些多边规则也需要关注 。例如 ,欧盟国家声称CBAM没有破坏WTO规则,但是WTO关注 的是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相关环境条款的规定不清晰 ,对有关环境产品 的认定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也未达成环境产品减税的协议 ,导致一些国家借此设立各种“绿色贸易壁垒” 。所以 ,欧盟国家的做法存疑。

  在乌克兰危机和通货膨胀背景下,能源价格高涨,“碳边境调节机制” 的很多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需要我们综合研判和应对 ,但最核心的就 是加速转型。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方面有很多优势,只要坚持方向 ,实现系统性的变革,把整个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 、贸易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比别人转得更快,就有望化解相关的政策挑战。

  中新社记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即将在埃及举行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受到全球疫情、经济低迷、能源和粮食危机,以及一些国家气候政策“回摆”等多重挑战,中方如何保持定力 ,推动气候多边进程持续取得进展?

  王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多次表示,COP27首先应该 是一个落实和行动 的大会。

  要把《巴黎协定》《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的各项规定落实下来,但现在有一些重要 的缺口,比如说适应问题、资金问题 ,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到达1000亿美元资金 的支持仍未落实 。

  雄心目标同务实行动必须要保持平衡 。在乌克兰危机、通货膨胀影响能源和粮食安全 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气候政策短期“回摆”可以理解 ,但在恢复 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构建未来净零排放或碳中和 的新格局。

  各国一方面要更好去应对现有的一些短期问题,同时在复苏和应对挑战过程中找到一条公正转型 的路径。大家要一起努力 ,才可能弥补差距并且减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 。各国一起把步子走稳走实走好了,才能共同迈向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vII地图